一颗粽子看家风
一颗粽子看家风
一颗粽子看家风
梅晓莉(右一)和家人一起包粽子。人民日报记者 吴 君摄(jūnshè)
五(wǔ)月五,端午节。湖北秭归,屈原故里。
盘过1小时山路,再转10分钟轮渡,梅晓莉(méixiǎolì)从秭归县回到(huídào)老家屈原镇。
梅晓莉从小在这里长大(zhǎngdà),对(duì)当地人来说,“端午比年大”。只不过,在秭归县纪委监委工作的她,工作忙,有好一阵没回过老家。
“今年,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不必要的活动更少了,节假日时间(shíjiān)有保障了。”梅晓莉说,节前几天,她就(jiù)和家人打电话(dǎdiànhuà),约好“这次一起包粽子”。
正说着,转过(zhuǎnguò)一处山弯,家到了。
门上挂着艾草。院坝上,外公外婆淘洗着糯米,等候多时的老人见到(dào)孩子,脸上溢出笑容。母亲停下手上的活儿,唤梅晓莉坐到一起(yìqǐ)。
一家三代人(sāndàirén),一边包粽子,一边聊家常。
学着长辈的动作,梅晓莉(méixiǎolì)拿起两片粽叶(zòngyè),一头一尾排列好,折叠成漏斗形,放入糯米,拇指压紧,再将粽叶裹紧,用绳子绑起来,一颗粽子就包好(bāohǎo)了。
外公卢学(lúxué)礼开了口——
“再紧一点,这样水煮才不会散。”91岁(suì)的卢学礼(lúxuélǐ),对彼此包的粽子要求严格、指导细致。
卢学礼是抗美援朝老战士,荣立过两次三等功。回到家乡后,卢学礼也不(bù)忘当兵(dāngbīng)时的纪律。
“刚转业那会儿,我是大队党支部书记,有人曾提着一篮鸡蛋来家里,求我办事。”卢学礼说,那时生活困难,鸡蛋并(bìng)不易得,自己把(bǎ)东西退(tuì)了回去,“按(àn)政策能办的事,不送鸡蛋也要办;不符合政策,哪怕是送座金山也不能办。咱是共产党员,不能开这个口子!”
母亲卢翠接过了话头(huàtóu)——
“严格要求(yángéyāoqiú),这是我们的(de)立家之本。”卢翠边包粽子边说,“你外公经常说,拿了一次,就可能有第二次、第三次(dìsāncì),心理防线慢慢就松了。”
卢翠(lúcuì)是一名产科医生。“刚工作时,有患者家属(jiāshǔ)偷偷塞红包,恳求(kěnqiú)‘多关照’。”卢翠将包好的粽子归在一起,“你外公经常提醒我,战场上,纪律就是生命线;和平年代,清廉就是护身符。”
不收红包,工作更是(gèngshì)兢兢业业。“医患关系(guānxì)纯洁,救人才能心无旁骛。”卢翠说。
粽叶青,糯米白,梅晓莉手中(shǒuzhōng)的粽子一个个扎紧。不一会儿,最后两片粽叶用(zòngyèyòng)完,糯米还未完全见底。“这些米得留(liú)着,给邻居们送去,不能浪费。”卢学礼提醒。
听着长辈们清清白白的故事,梅晓莉有自己的体会(tǐhuì)——
“作为秭归人,我爱看屈原的(de)诗。”梅晓莉说,“《楚辞》有句‘朕幼清以廉洁兮,身服义而未沬’,这是最早(zuìzǎo)提到廉洁一词的诗。外公也说,一辈子要保持干净(gānjìng)的本色。”
晌午,锅里的粽子煮好了,青色粽叶散(sàn)发清香,把(bǎ)洁白的糯米裹得严严实实,没有散出一粒来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